10月5日
2025年
今天,在這片充滿機遇與挑戰的美國土地上,我想與各位分享的,不僅僅是Total Swiss的過去與未來,更是我個人與健康、與命運奮鬥了整整一輩子的故事。這是一段從沒有希望中尋找希望,從科學裡找到健康之道的旅程。
為何是我們?為何是美國?
在座的各位,或許會問:一個源自台灣的企業,憑什麼在2018年就毅然決然地踏入美國市場?要知道,這裡是全球組織行銷(Network Marketing)的發源地,是充滿行業巨頭們的龍潭虎穴。我們這一家起步於亞洲,並無雄厚資本或跨國集團背景的公司,膽子未免也太大了些。
是的,膽子很大。但這份勇氣,並非來自於盲目自信,而是基於對我們事業核心的絕對相信,以及對未來趨勢的深刻洞察。
美國,對於全世界而言,意味著什麼?它不僅僅是一片人們嚮往的土地,更是一個巨大的利益輸出中心。兩、三百年前,全世界無數的人懷揣夢想來到這裡,漸漸地,美國變成了全世界每一個國家都想來賣東西、獲取商機的地方。從川普總統的關稅政策上我們不難看出,幾乎沒有一個國家能置身事外。這說明了一個事實:每一個國家,都曾從這片土地上獲得過滋養與利益。美國,擁有著豐富到足以「養活」全世界許多國家與人民的資源與市場。
而我們所從事的這個事業,無論其名稱是傳銷、直銷、MLM,它的商業模式起源地就在美國。這種模式長久以來都是從美國向世界輸出。過去,很少有外國的國家或公司,敢於直接挑戰這裡的市場。而我們,偏偏就做了那個「膽子很大」的公司。
那麼,我們憑什麼?憑什麼在2018年,我就親自前來,租下了這間辦公室,並投注了大量的時間與心血去裝修?因為在我看來,這不僅僅是一個辦公室,這是我們進入這片市場的戰略據點。回想當時,欣欣(我們的夥伴)不辭辛勞地為我尋找裝修商、材料,與各色人等溝通,我們一路從2018年裝修到2019年,眼看就要大功告成。
然而,人生的戲劇性就在於,我們與夥伴們早已約定,要在2019年帶領四個旅行團去義大利,遊歷羅馬、威尼斯等風光。於是,工作暫時被擱置,我們玩得幾乎忘記了這間辦公室的存在。緊接著,2020年來臨,我們迎來了全球性的疫情——COVID-19。那時我正趕往瑞士,再飛往美國查看情況,之後又轉往日本、韓國。在韓國時,我差點來不及返回台灣,因為我回到台灣的第二天,就開始了為期兩個星期的隔離。我的生日,2020年的2月25日,就是在那樣倉促與洩氣的氣氛中度過的。
就這樣,這間已經裝修完善的辦公室,連續三年付出了租金,卻無人使用,成了一間「空置銀行(這個地方之前是一家銀行)」。我也曾在美國同時設立了兩個辦公室,一個在這裡,另一個在爾灣。後來我意識到,如果兩個都關閉,到時候將難以收拾,於是決定退掉爾灣的,但那裡也同樣裝修過,並支付了一年半的空屋租金。從2018年的決心出發,到疫情三年後,我們才終於能夠在各位的見證下,正式在此地開啟我們在美國的篇章。從今天起,我們便不再有退路,只能勇往直前。
在座的各位,許多人嚮往來美國,甚至不惜將孩子送往這裡讀書。而那些已經在美國成功立足的你們,是我們事業的先驅,你們所經歷的艱辛奮鬥,我感同身受。這片土地,是多少人羨慕的歸宿,而你們臉上那份滿足與堅毅,就是最好的證明。許多從台灣、韓國而來的夥伴,心中都抱持著一個目標:希望在這裡至少找到一位優秀的夥伴。你們想的沒錯,因為這不僅僅是事業的開端,更是未來我們可以頻繁往來的理由。你們找到了夥伴,我未來來美國時,就能帶著你們一起來,共同拓展。
那麼,Total Swiss憑什麼能在15到17年間,從台灣的一隅,開疆闢土到全球第16個國家?憑什麼能在全球數以萬計的公司中,擠進業界前十名的行列?這成就,絕非僅僅歸功於我個人的領導,更依賴於我們全球數萬夥伴夜以繼日的努力經營。而在這龐大的事業裡,你個人佔據著怎樣的位置?未來,又有多大的舞台等待你去發揮?
我想告訴各位的是,我們沒有強大的財團作為後盾,Total Swiss幾乎是我一個人,帶領著一羣充滿熱情的夥伴,從無到有打下來的天下。為什麼我們能成功?因為我們的初衷是正確的,我們所製造的產品是無可挑剔的。我們敢於讓大家無限量地使用我們的產品,而我自己,就是使用產品最好的證明。我本身就是這樣無限量地使用,才把我這個曾被醫生判斷「活不長」的身體,調整到如今這個「還算看得過去」的狀態。
擺脫「地中海型貧血」威脅的歷程
要談論健康,就必須談談我的自身經歷。在我血液裡流淌的,是一種叫做「地中海型貧血」的基因缺陷。或許有人對這個名詞感到陌生。讓我用最簡單的方式解釋:人類,乃至所有生物,賴以生存的根本是什麼?是氧氣。而氧氣依靠的是我們血液中的紅血球來輸送,紅血球依賴的,則是其中一個關鍵的成分——鐵質。這個鐵,就像是氧氣的磁鐵,負責將氧氣吸附並送到全身每一個角落。沒有氧氣的地方,沒有氧氣的細胞,很快就會死亡。
所以,地中海型貧血的致命之處在於「缺氧」。為什麼會缺氧?因為我天生就缺鐵,而且這個缺鐵是由基因決定的,導致身體極難吸收鐵質。這不是簡單的貧血,而是一種從根源上就無法有效製造健康紅血球的病症。
從童年開始,我就一直經歷著這種缺氧的折磨。許多孩子的活動,我無法參與,因為稍微運動一下就會氣喘吁吁,甚至暈倒。父母親很擔心,他們給我尋找的解決方案,在今天看來或許有些令人哭笑不得。他們聽說菠菜含鐵,就逼我每餐都吃,吃得我體重增加卻依舊虛弱;他們給我買來鐵劑,我吃下去後,排泄物是黑色的,因為身體無法吸收,只能將鐵原封不動地排出。我甚至會因此感到羞恥,不敢在有人時上廁所,只能等到所有人都離開後,才敢獨自前往。
更讓我心驚的,是我家族的歷史。在我小時候,我沒見過我的祖父。長大後,我才在祖母的記載中發現,我父親這一脈的男性,壽命竟然全部集中在一個驚人的範圍裡——五十到六十歲之間。而我的祖母這一邊,卻大多是八九十歲高壽。我的祖母曾半開玩笑半嘆息地告訴我:「嫁到你們家,是註定要當寡婦的,因為一大堆女人,但男人都宿命很短。」這,就是地中海型貧血在我家族中留宿命烙印。
當我終於明白這一切背後的原因時,我下定決心,要將畢生精力投入到如何讓一個「無法吸收鐵」的身體,獲得足夠鐵質的研究中去。
年輕時,為了籌措出國留學的費用,我承擔了許多危險的工作,那些風險是致命的,而非僅僅是受傷。後來,我進入了製藥領域。但我很快發現,製藥並非長久之計,因為它僅能壓制或暫時緩解症狀,並不能從根本上讓一個人的身體好轉。
轉機出現在我一位百歲教授的身上。他活到119歲,思緒清晰,身體硬朗。在他門下,他專門聚集了一群像我一樣身體羸弱的學生。他說:「你不能吸收鐵,不代表一點點都不能吸收。如果一點點都不能,你早就死了。是你的吸收系統太過低效,所以我們必須用微量、頻繁的方式去餵養你的細胞,甚至要『硬塞』給它。」
於是,在他的指導下,我們不再試圖攝取大劑量的鐵,而是轉而研究,如何利用飲食中的其他營養素,作為「載體」,將微量的鐵「綁架」進身體。我親身實踐著這套方法,一步步將自己從病怏怏的狀態中拉了回來。
回想三、四十歲時的我,看起來像是五十歲的人。而當我五十歲時,我的狀態卻沒有繼續惡化,因為我一直在調養、在進步。在我腦海中根深蒂固,至今依然深信不疑的理念就是:營養,能夠讓一個人起死回生,能讓一個處於絕境的人,逆轉回來。
六十歲退休時,我們那套在實驗室裡經過不斷優化的配方,已經具備了雛形。那時它還不是商品,我們稱之為「三罐」。最初參與實驗的群體有兩百多人,有些人離開了,回家鄉了,最終剩下六十多人,我們像鐵桿兄弟一樣,依靠著這三罐東西,讓那些身體本來不好的人,變得比許多天生身體好的人還要健康。
退休後,我決心將它做成產品分享給更多人。回到台灣,我分享的第一個對象,不是別人,而是Amy姐。她吃下的,已經不是最早期的樣品,而是經過改良的配方,儘管如此,它仍比市面上任何產品優越得多。Amy姐當時的感受如何,我不得而知,但她選擇相信我。接著,我對產品進一步優化,試圖將它事業化。
但我知道,僅憑情感分享是不夠的,我必須建立一套理論,一個能讓人信服的科學體系,來解釋為什麼吃我們的產品身體會變好。於是,我用我所受的教育背景,將健康的理論徹底貫通,融會貫通。
我長期觀察,發現市面上談論健康的書本和理論有很多,但講者自身若不是一個從不健康走向健康的人,他其實不懂健康的真諦。只有一個親身經歷過生死關頭並康復的人,才知道那種轉變的寶貴。恰恰因為我自身無法吸收鐵,我才更懂得如何去攻克其他營養吸收的難題。攻克了最難的「鐵」,自然就能舉一反三,去思考如何解決鈣、鎂等其他元素的吸收問題。
不生病的智慧
最初,Total Swiss在台灣和新加坡同時起步。面對兩種截然不同的文化,我用兩種截然不同的方式推展。在新加坡,他們受西方教育,重視事實與邏輯,與我溝通時沒有太多情感包袱;而在台灣,夥伴們則更看重人情與信任,有時不必過多解釋,憑藉一份情誼就能接納。很幸運,兩地夥伴都給了我巨大的支持,讓我們的事業得以穩步奠基。
因為我幾乎是靠演說和培訓來推動事業,所以我慢慢地學會如何講,大家才能聽得懂。要知道,做研究出身的我,過去習慣用公式和理論向學生解釋,但聽眾往往會追問:「所以結果是怎樣?」後來我明白了,必須從最基礎的原理講起,大家才能理解這套健康體系背後的邏輯。
今天,場外有許多來自美國的新朋友,所以我想把我們這一路走來的心得,分享給大家。台灣的夥伴可能已經聽過無數遍,但我希望藉由這個分享,讓大家更深刻地理解Total Swiss的文化核心。
我們所賣的,從一開始就超越了產品本身。我們賣的是一種非常重要的健康理念,一套能夠讓人掌握的方法論。因為「健康」這個詞,人人都在談,但沒有人能真正講清楚它的定義,更少有人能提供一個真正讓人獲得健康的有效方法。
因此,我花費了大量心血,將這些核心思想,編織成一套可以傳承的理念與理論。終於有一天,台北的夥伴們提了一個非常貼切、傳神的詞,這個詞其實早已是我們日常交流的一部分,那就是——「不生病的智慧」。」這六個字,便深深地植入了每個Total Swiss夥伴的心中。
我們從人的「生老病死」講起。我們的出生,是沒得選擇的。誰不想生於皇族,誰不想生於富貴之家?但我們無法選擇。同樣,衰老與死亡也是註定的,每個人都在追求長生不老,但這只是個美好的願望,誰也無法逃脫。我們唯一能期盼的,是能夠「老死」,也就是,不是病死,而是在高齡、無病無痛中自然走完人生。
要「老死」,需要極大的福氣。在人生的中間,絕大多數人,我說的是99.99%的人,最終都死於疾病。所以,如果能夠「不生病」,那就贏得了機會,可以實現「生老病死」這個完整而難得的人生軌跡。
然而,「不生病」是一個極大的課題,很難做到。為什麼?因為「不生病」不是知識,不是技術,也不是湊巧。「不生病」,是一種智慧。
很多人把「健康」和「不生病」劃上等號,但答案沒有這麼簡單。關於「病」的定義不同,「不生病」的內涵也就不同。因此,如何詮釋「健康」,是我們在銷售健康理念時必須面臨的難題與責任。
什麼是「不生病的智慧」? 智慧這個詞,必須包含四個層面:
看全局(要先看全面性): 能夠看到你所有的健康狀況,而不是只看到一個點。
看重點(聚焦核心問題): 能在全面性的基礎上,準確找出核心問題所在。
有對策(提出解決方案):不僅能指出問題,更能提出具體、可行的解決方案。
要圓滿(安全無副作用): 提出的方案不會解決這個問題,卻引發另一個新的問題。
我不是在教哲學,我講的是實踐。接下來,我會帶大家進入,你就會明白這四層智慧是如何落地的。
我們總結了五個核心理論,來解釋健康,構建了我們的「不生病的智慧」體系。
Total Swiss五大論述
我們身體最基本的組成單位是細胞,科學上估計,我們的體內有60兆到70兆個細胞。這個龐大的數字,取誰都可以。細胞分門別類,組成了八大系統(如消化、神經、泌尿等),系統組織成器官,器官構成一個人。
所以,要健康,不可能是某一個系統健康,而必須是所有系統全部健康。在我的詮釋體系裡,這一切的根源,就是細胞。細胞健康,人就健康。健康的細胞組織成健康的組織,健康的組織構成健康的器官,健康的器官組成健康的系統,最終才是一個健康的人。
講到這裡,大家會問:如何讓細胞健康?
這就涉及到一個更深層的問題:我們身體裡,肝臟的細胞和神經的細胞,是一樣的嗎?對於醫學或生物學稍有研究的人就知道,是的,它們在本質上是一樣的。它們都源自同一個受精卵,共享著同一套基因 藍圖(blueprint)。唯一不同的,就是它們所處的位置和扮演的角色。
就像一個人,在學校老師稱他「老師」,回到家中孩子叫他「爸爸」,對他媽媽來說他是「孩子」。他的身份因環境而變,但本質都是他。
我們的細胞也是如此。它長在肝就是肝細胞,長在腎就是腎細胞,扮演不同角色,擁有不同的名稱,但它們的根本是相同的。
這就為我們「養生」提供了極大的便利。我們不必操心今天吃的是補肝還是補腎,因為我們吃進去的營養,會由循環系統統一分配給全身60兆個細胞。如果我們能養活我們的細胞,就等於養活了我自己;我們要照顧健康,就必須讓細胞變健康。
這就是我們的第一個核心理論:細胞健康決定論。這個理論現在已經被廣泛運用於各種現代醫學研究中。
每一個細胞都被血管網絡連接起來。血管是我身體的「物流公司」,負責將食物(營養)運送到每一個細胞,也負責將細胞代謝產生的廢物運走。同時,它也運送著氧氣。
當血液循環良好時,細胞能得到充足的供給,廢物能被有效排除,氧氣供應無虞,細胞自然活得很好。所以,血液循環好,細胞就好,人就健康。
這就是第二個理論:血液循環決定論。
每一個細胞都有自己的壽命,有的兩三天,有的幾個月,有的甚至幾年。在所有細胞中,只有神經細胞是一個例外。它在你出生的時候就已經存在,直到你死亡的那一刻才會消失。
這就引出了一個有趣的哲學問題:神經與肉體,誰的壽命更長?
如果神經先死,而肉體還活著,這就是「植物人」,非常痛苦。
如果肉體先死,而神經還活著,這就是人所謂的「鬼」,非常恐怖。
我們在災難現場看到的遺體,樣貌扭曲,家屬難以辨認,就是因為肉體已經死亡,但神經還短暫地存留,驚恐的情緒反應在臉上。這就是為什麼人們討厭「不得好死」,因為神經和肉體不同時死亡,就會帶來巨大的痛苦。而兩者同時、自然地離開,才叫「好死」。
這一切的基礎,就是新陳代謝。細胞不斷凋亡、不斷再生。這個代謝過程如果正常,新細胞能及時取代舊細胞,健康就能維持。一旦代謝失調,舊細胞無法清除,新細胞無法生成,健康就會崩潰。
前面這三個理論(細胞、循環、代謝),是我們健康體系的三大支柱,是基礎。許多台灣的夥伴已經耳熟能詳,但許多美國的夥伴可能還不熟悉。但請務必牢記,這三個是根本。另外兩個理論,將印證並闡述這三大理論的正確性。
這個理論是印證前三個理論的重要根據。各位,你們常常量血壓,但有誰會天天量體溫?其實,體溫遠比血壓更重要。
一個人的正常體溫是36.5°C。這是神的規定,是凡人的標準,無法改變。近代醫學將血壓當成一個賣點,這不客觀,因為血管能承受的壓力,其實是你的年齡加90。一個50歲的人,血壓到140,血管很健康,不必過度擔心。一個70歲的人,沒有足夠的血壓,血液根本無法送到全身。當然,不能24小時維持高血壓。運動時血壓飆到200,也很正常,這是在讓血管適應壓力,是健康的表現。
但體溫不行,36.5°C,這個數字你無法改變。我曾聽我的教授講過一個故事:一個獵人看到一隻狼,身邊跟著一隻兩隻腳走路的「狼」。他們追捕時遇到三米寬的河流,四腳的狼一下跳過,令人驚訝的是,那隻「狼」也跳了過去。獵人抓到他後,無法判斷是人還是狼。結果一位人類學家只做了兩件事:讓他張開嘴,檢查他有24顆牙齒(4顆尖牙、20顆平齒),然後量了體溫,36.5°C。
這就是人的特徵!牙齒決定了我們的飲食(六分之五蔬菜,六分之一肉),而體溫則是我們作為人類的生存密碼。
生活在美國或台灣的各位或許感覺不到,但在歐洲、韓國,冬天室外溫度是零下幾度、十幾度,而你體內依舊維持在36.5°C。你的身體必須在無處不在的地方發熱,否則就會被凍死。發熱的地方,就是你的60兆個細胞,它們都正在產生熱量。
物理學上,發熱的方式有三種:氧化、發酵、燃燒。氧化很慢,發熱量有限;發酵會發熱,但熱量不夠;只有燃燒,才能產生足夠維持我們生命的巨量熱量。
所以,身體其實是一個「燃燒的爐子」。燃燒需要什麼?
一,燃料: 三大營養素——蛋白質、脂肪、糖(碳水化合物)。
二,點火: 礦物質和維生素。它們是「火柴」,負責引燃燃燒,並控制溫度,讓它維持在36.5°C,不至於燒成高燒。
三,氧氣:
當氧氣供應中斷,燃燒停止,體溫下降。如果食物吃完(燃料耗盡)、礦物質用完(無法點火),人體溫度就會持續下降,最終死亡。這就是登山迷路者致死的主因——不是食物,而是失溫。
當燃燒的廢物無法排出(排毒不順),血液堵塞,燃燒同樣會停止,身體也會變冷。所以,冰冷的手腳,極可能就是缺氧或排毒不良的信號。
(在談到細胞缺氧及細胞轉為厭氧細胞這個問題時,王博士將話題延伸到一個癌症的理論)
癌症起源論(缺氧論)
以上所有理論,導出了一個我視為畢生研究核心的理論:癌症的起源,是缺氧。
假設一個細胞因為循環中斷而缺氧,它99.999%的機率都會死亡。但還有那0.00001%的機會,它沒有死。為什麼?因為它已經吸收了足夠的糖、蛋白質、脂肪(燃料),也有礦物質(點火材料),只是因為沒有氧氣,無法燃燒於是它轉而選擇了「發酵」。
就像我們做的泡菜,在發酵過程中會發熱。這個細胞在34.5-35度的低溫下,藉由發酵,維持了生命。它不死了。
這個細胞分裂繁殖,子孫也繼承了這種「無氧發酵」的特性,變成了「不死細胞」,我稱之為「厭氧細胞」。厭氧細胞,就是我們所謂的「癌細胞」。它可怕嗎?它不會吃人,也不會殺人。可怕的是它的繁殖能力。
一個,變成兩個,四個,八個…它們都擠在原本的一個細胞位置上,導致「腫瘤」。腫瘤越來越大,需要的營養越多,就開始搶奪鄰細胞的營養,導致鄰居衰弱。同時,它為了輸送養分,會刺激血管增生。這就是癌症的過程。
所以,癌症不可怕,可怕的是我們不知道它的起因就是缺氧。
如果我們能重新恢復氧氣供給,就像一缸正在發酵的泡菜,打開蓋子讓氧氣進去,它很快就會壞掉。癌細胞在有氧環境下,是無法生存的。
因此,我看過高壓氧治療癌症的研究,但花費百萬美金,僅能住三天,且在密封環境中如何供給食物,這實在不可行。我們的路,是讓血管通暢,讓氧氣重新輸送進去,這才是可行之道。
讓血管堵塞的元兇有三:低密度膽固醇、三酸甘油、過高的血糖。如果能避免這三者,不僅能保護心血管,更能從根本上「預防」許多問題,包括癌症的發生。
即使癌症已經產生,如果能恢復對癌細胞的氧氣供給,它就會凋亡。如此一來,我們根本不需要手術。要知道,任何一個外科醫生都不可能小心翼翼地只切除癌細胞,他們都是大刀闊斧地連周邊健康組織一併切除,對身體的傷害遠大於單一的癌腫本身。
這一套從細胞、循環、代謝,到燃燒、癌症的理論,就是我們Total Swiss事業的核心,也是我這輩子研究的成果。它告訴大家,健康不是偶然,而是可被規劃、可被實踐的科學。希望大家能理解,並將這份「不生病的智慧」,傳播給更多人。
(前半場講座大約進行了96分鐘,經過15分鐘的休息後,再接著進行下半場講座。)
講座的上半段,我闡述了我們健康的五大核心理論。下半段,我將深入探討如何運用這些理論,將其轉化為實際、可操作的健康管理方法,並揭示Total Swiss事業背後的文化精髓與商業模式。
如何選擇飲食
首先,我們將理論與生活做結合。讓我從一個最實際的問題開始:是什麼讓你的膽固醇、三酸甘油升高?這些數字與我們的飲食息息相關,但大多數人其實並不清楚背後的邏輯。
我用一個座標圖來說明。橫軸是低密度膽固醇,縱軸是高密度膽固醇,這將我們的飲食劃分為四個象限:
1. 右上象限(LDL高,HDL高):代表你經常攝取的是飽和脂肪,例如動物的肥肉。有些人誤以為有機的椰子油很健康,但其實它的飽和脂肪含量很高,同樣會導致兩者都升高。
2. 左上象限(LDL低,HDL高):這是最理想的區域,包括單元不飽和脂肪如橄欖油、多元不飽和脂肪中如Omega-3就是最好的例子。
3. 左下象限(LDL低,HDL低):LDL是身體極其重要,是細胞膜的必需成分、賀爾蒙、膽汁的基礎材料。所以,LDL不能過多,但也不能太低。
4. 右下象限(LDL高,HDL低):這是最危險的區域,代表你攝取的是反式脂肪。這是化學家將液態油脂氫化後的產物,為了讓它更穩定、不易壞掉,卻成為了心血管和癌症的最大威脅。市面上絕大多數的餅乾、麵包、蛋糕,都因為需要長期保存而使用這種油。
所以,我們的產品選擇,會優先推薦能讓LDL降低的左上象限的油。這類油之所以價格較貴,是因為它們在自然界中比較稀少。對於已經有心血管問題的人,魚油不僅能降低膽固醇,幫助血管通暢,對抗癌有極大的間接助益。
油脂容易堆積,讓身體難以代謝,所以,有必要特別注意攝取是哪一類油脂。
四,排毒 :我們過去較少談論「排毒」,但這恰恰是維持身體燃燒效率的關鍵。
想像一下你家的瓦斯爐,如果噴嘴(nozzle )被堵塞,火勢就會變小甚至熄滅。我們身體的「毒素」,就是這些堵塞燃燒通道的廢物。而最麻煩的毒素堆積場所,就是肝臟。
也因此,為什麼排毒如此重要?因為身體所有的毒素都是酸性的。你吃的蛋白質叫胺基酸,脂肪叫脂肪酸,糖類吃多了也會酸化。這些酸性物質累積起來,就成了毒素。
最簡單、最有效、最便宜的排毒方法,不是去排毒中心做昂貴的排毒,而是利用我們產品中最便宜的一罐——也就是小白。因為它鹼性的,根據最簡單的化學原理——酸鹼中和(酸+鹼=水+鹽類),喝下鹼性的飲品,就能直接中和並排出體內的酸性毒素。如果我們只吃那大白小紅,讓身體發熱、精力充沛,卻不喝小白進行排毒,那就好比只把引擎加熱,卻不清理積碳,最終引擎還是會報廢。
Total Swiss的文化精髓「傳道授業解惑」
很多人問我,為什麼堅持要求夥伴來上課?因為Total Swiss做的事,表面上是Network Marketing行銷,但其實是在傳道、授業、解惑。
「傳銷」這個詞源於美國,但我們所踐行的模式,其實深深植根於中華文化。
傳道:傳播健康之道。「道可道,非常道」,事業上各種道很多,而我們傳播的是「不生病的智慧」。
授業:授人以漁。我們要教的,不僅是產品,更是如何正確泡、如何搭配食用的技術與技巧。就像手把手從幫助新入會的夥伴親手填寫入會單開始,讓他親自體驗一次,未來他才能獨立指導新人。
解惑:為夥伴解開所有疑問。為什麼喝了會臉紅?為什麼肚子會痛?為什麼我買了這麼多卻沒有獎金?只有你能準確、自信地回答這些問題,夥伴才能有信心,聽眾才會信服你。那些不上課的夥伴,永遠無法解惑,自然也無法事業長青。
所以,請各位務必認真上課,這不是選擇,而是成功的必經之路。
前面四大理論(細胞決定論、血液循環決定論、細胞代謝決定論、健康密碼365)是基礎,但如何驗證我們是否健康,以及產品是否有效?這就引出了我們的第五個、也是最終的理論:用驗血報告來驗證健康。
這是一個幾乎沒有醫生敢承諾的方法,因為他們開的藥,不一定是自己做的,也無法保證療效。而我,是在拿自己當了上千次的白老鼠,經過長時間的血驗證,才建立起這套體系。
為什麼驗血報告如此重要?
第一,看全局。
醫院的驗血單是分科的,心臟科只看心臟指標,腸胃科只看腸胃指標,而我們的驗血報告(如我們正在使用的AI Power面板)提供的是一個健康的全貌,讓你能一次看見全身所有重要器官的狀況。
第二,看重點。
時間寶貴,無法逐條解讀。重點有三:
1.看膽固醇:這直接關聯飲習。其實,並非HDL越多越好,LDL越低越好。低密度膽固醇是構建細胞膜、荷爾蒙、神經的重要原料,太少會導致新陳代謝不足,太多則會堵塞血管。我們根據全球大數據,找到了一個「健康動態平衡值」:
總膽固醇 < 170
低密度膽固醇 < 80
高密度膽固醇:男性 > 60,女性 > 50
2.看肝臟:為什麼不是先看血糖?因為血糖的影響被現代醫學過度渲染了。高血糖除非極端,否則不會立即致命,但其潛在併發症才是可怕之處。相比之下,肝臟是營養的總會和垃圾中轉站,牽一髮而動全身。
3.看腎臟:腎臟的問題,根源往往不在腎,而在肝。肝臟功能損傷導致神經毒素「氨」無法被有效轉化,破壞腎臟過濾功能,嚴重時會導致洗腎。
身體健康的最佳解決方案
現在我來講一個極為重要的醫學理論,關於肝功能檢查中的GOT、GPT。標準值通常是小於40,但其實,這個40的意義是「你的身體有能力將100%的氨轉化掉」,其最佳值為30,如果偏離這個最佳值,分別會有發炎與增加肝臟負擔的問題。
如果數值偏高(接近40):表示氨的產出已接近處理極限,很快會發炎。此時需要「消炎」,我們的「利保肝」就是為此而生,它無害且效果卓著,是「不生病的智慧」完美的完美體現。
如果數值偏低(如20):表示轉氨酶不足,需要「補酶」,給肝臟製造酶的原料,也就是我們的「素蛋白」。
一套產品就能解決幾乎所有的肝臟問題,創造出清晰的營養處方。這就是將理論轉化為解決方案的能力。
預防醫學與商業模式
當你看懂了驗血報告,你就能從根源上解決問題,這才是真正的預防醫學。Total Swiss的產品為「產品」而生,而非為了「商品」而生,它們是我們維繫健康的武器。
展望未來,我們不僅有驗血報告,更將整合基因檢測。知道基因潛在風險,就能在疾病發生前進行預防。這是我們未來的核心戰略。
而驗血報告中,還隱藏著一個改變個人特質的寶藏:電解質。特別是鈉和鉀的數值,它們不僅影響心臟和腎臟,更深刻地影響著一個人的個性和行為模式(EQ)。
鈉影響心臟,鉀影響腎臟,會明顯影響人的精力與情緒。
經過大數據統計,我們發現,當鈉正常(約135-153,),鉀正常(約3.5-5.5,最佳值4.5)時,一個人鈉在最佳值144 、鉀在最佳值4.5時, EQ最好。如果數值失衡,就會導致各種情緒問題:
鈉高、鉀低:心臟壓力大,腎臟功能弱,人容易一點就火大,,EQ很差。
鈉高、鉀高:可能會有躁鬱症,情緒波動大,既會傷害別人也折磨自己。
鈉低、鉀低:容易有憂鬱症,情緒低落,想逃避,只傷害自己。
可見,個性並非一成不變。你可以透過飲食來調整它!鈉低,就吃得鹹一點;鉀低,就多吃香蕉等比較甜的高鉀水果。
我見過一對夫妻,雙方個性都過於衝動(鈉高鉀低),結婚後經常吵架。我就建議他們改變飲習,少在外面吃過鹹的食物,多補充鉀質。幾個月後,他們的性格變得平和,爭吵也大幅減少。
所以,健康不僅是身體的,更是心理和情緒的。透過營養,我們可以調整身體,也可以改變命運,讓自己成為一個讓自己成為一個EQ更高、更圓滿的人。
從傳直銷公司轉型醫療集團
最後,我想談談我們事業的未來。全球健康產業龐大,但我們不是在純粹賣產品,我們在建立一個預防醫學的生態系統。從基因檢測、定制化驗血報告,到我們自己研發、品質控管的產品,我們要打造一條龍服務,確保給到夥伴的永遠是最高品質的「武器」。
關於今天線上預告的威力先進上市計劃,我再補充說明。我們不是簡單地讓大家買股票,我們設計了一個對所有夥伴都更公平、更安全的機制——「選擇權」,它跟期貨很像,但也有些許不同。
期貨:用一個約定好的價格,承諾在未來特定時間「買入」或「賣出」某項商品。這是一個「必須履行」的義務,無論到期時市場價格是賺是賠,你都必須完成交割。
選擇權:付出一筆「權利金」,購買一個未來的「權利」。這個權利讓你可以用約定價格買進或賣出股票,如果股價如預期上漲(例如從80漲到100),你就可以用80的成本買進,賺取價差。
這是一種穩贏不賠的投資方式,它幾乎沒有風險,卻能讓所有夥伴,無論在何地,都能共享公司未來成長的紅利。這是我對所有一路走來的夥伴,最誠意的回饋。
我們的路才剛開始,這一切,都需要在座的每一位繼續努力,一起將這份健康的事業推向高峰。
喝完大白小紅,開啟好消息APP!
Total Swiss 美國盛大開幕(7),美國市場剪綵啟動,立足核桃市,要把「不留貧病在人間」傳遍全美50州
Total Swiss 美國盛大開幕(6),王博士字字珠璣,為美國夥伴帶來五大論述的第一次震撼
Total Swiss 美國盛大開幕(5),陳博士詳解掌握「細胞解碼五部曲」開啟百歲人生,贏得全球15兆美元健康產業大商機
Total Swiss 美國盛大開幕(4),王博士闡述如何用必需品站穩腳步、醫療集團繼往開來、資本經營迎來爆炸式成長
Total Swiss 美國盛大開幕(3),78歲Amy姐分享如何走向首席CCP,46歲金東原展現再做70年壯志
Total Swiss 美國盛大開幕(2), 從必需品出發,堅持水溶性與Ready to use,王博士為美國夥伴詳解Fitsolution 系列產品核心優勢
Total Swiss 美國盛大開幕(1),台韓美夥伴接力見證第一名產品力,為系列活動揭開精彩序
Total Swiss啟動第四季全球戰略!美國開幕、名師培訓、樂齡展覽、全球頒聘、KLCC全球大會接力登場
Copyright © 2025 Total Swiss All Rights Reserved.
Since 2010 , Total Swiss International Co. Ltd
Global Service Center : 02 7733-0800
Email : gsc@tsmail.com.tw
TSAG APP(需手動允許安裝)
Total Swiss Facebook